位置:展览资讯展览预告 》 浏览展览

素问(第四回展)

添加时间:2017-03-07 15:47:01 浏览:

  • 展会名称:素问(第四回展)
  • 展览时间:2017.03.11-2017.03.24
  • 主办单位:四川省美术家协会
  • 展览场地:四川美术馆
  • 展会作品:更多作品

展览时间
2017.03.11-2017.03.24
开幕时间
2017.03.11 14:30
展览地址
四川美术馆
主办单位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
承办单位
四川美术馆 四川美术学院 英盟艺术机构
协办单位
广元市美术馆 福宝美术馆 福宝印社
策展人
胡文 唐红萍
学术主持
叶莹
参展人员
陈树中 高小华 郭润文 何多苓 贾涤非 冷军 李晓林 刘海辰 庞茂琨 邵常毅 王子奇 韦嘉 徐芒耀 忻海洲 赵卿


 
 
明心见性
——“素问”的启示
 

叶 莹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当荷尔德林的诗句被海德格尔以浪漫哲学家的情怀无休止地诗化解析并赋予新的含义时,它被提到了存在本体论的高度。波格勒在《东西方对话:海德格尔与老子》中断言: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立场在于把来自东亚传统文化的动力融进自己的思想中。在业界,存在主义与东方哲学之关系已是显学,但这一学术命题的背后却牵扯出更多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内容。
    “素问”亦是如此。据“素问”展的发起人周海夫先生所言:“素问”一词取自《黄帝内经》,讲天地宇宙与人的关系。“素”即本源、真理,是一个中国文化语境下的概念。但“素问”展至今已历时四届,每一届都是大咖云集,硕果累累,每一届的策展理念也多有不同,可涉及素描,人们会自然而然将她与造型教学体系和西方艺术观念联结在一起。因此,现有阐释都是从西方视角出发的。
    素描作为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在上世纪由留学归来的先贤引入中国美术创作和教学,成为了国人学习西方艺术的起点,并在后来不断融入中国文化,成为中国现代美术“西学东渐”的重要一环。她的背后隐含着中西文化的选择与融合。上世纪50年代,素描又深受苏俄美术影响,形成了学院教育中造型训练的基础模式。但改革开放至今,新思潮不断涌现,素描的形式和意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在当代国际国内新语境下,在架上绘画与写实绘画日趋边缘化的今天,以抽象、行为、装置、观念、新媒体等为代表的艺术形式打破了素描与油画的血脉联系,素描成为一种完全独立于油画之外的艺术形式,并以其独特的性质被人们所关注,素描似乎也以一种更加激进和突破性的姿态勇往直前……
素描的边界越来越宽,素描何去何从?
    这些即是“素问”所叩问的。“素问”的核心是艺术的本源,因此,无论何种形式、材料,她强调初心不变。“素问”关注的是艺术家的创作轨迹、思维模式,这些作品以其私密性、偶然性、直观性甚至不完整性成为一种超出于形象塑造和作品本身的行为过程。虽然此次展出的作品仍是基于具象绘画层面,但我们仍能看到艺术家那种即兴的、非理性的潜意识表现。展出作品中既有完整的、深具技术性的创作作品,也有不完整的、甚至希望去技术化的手稿作品。
    这些新的诠释与战后受存在主义影响的抽象表现主义多有契合。特别是抽象表现主义中的行动绘画渴望实现人对自然的超越,张扬艺术家的个性化和自发性意识。艺术家通过创作艺术的行动来定义艺术。那种直觉式的绘画行为,与存在主义只从经验开始的思考不谋而合。他们追求绘画的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作品的意义不仅在画作,所蕴含的更深层涵义是对自由个性的渴望。
这种渴望体现在素描上即是一种思考方式、行为过程,是一种心理态度和观念意识。一方面艺术家通过“涂绘”和“线描”对应着视觉和触觉的感知方式,另一方面他们也试图通过“涂抹”和“线条”来达到一种无意识的完全释放。这就是“素问”展在学理层面所具有的双重特质。
    中国老庄哲学与西方存在主义间的精神交合,那些“道”和“存在”都关涉着“人”与“世界”的本源性关系,其终极归宿是重新回到天地人神四方关联的状态,是朴素之心与万物本然相融相契的状态,是“天人合一”的状态。
    在禅宗,明心见性的顿悟使人达到从此岸到彼岸的充分把握和彻底超越;在海德格尔,通过倾听“神性”的召唤而进入一种天地人神如一的化境,“此在”与世界浑然一体,“存在”的意义在此便显现为 “诗意栖居”。
    “一炷心香洞府开”
    想来,“素描”带给艺术的已很多
    也许,“素问”带给当下的亦更多……
       
四川美术馆理论研究员  叶莹
 

© 2004-2020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四川美术馆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02936号